首页

红色妖姬s女王视频

时间:2025-05-25 08:15:16 作者:中老铁路货物运输量突破6000万吨 浏览量:32988

  12月2日至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

  这已经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办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第一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彼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刚刚提出,与会嘉宾在会上以“读懂中国”为主题,热烈探讨、展望往后十年中国走向。

  十年之期,白驹过隙。今天,“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已经从擘画的蓝图转化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书写的实景图。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嘉宾与会。十年过去,“读懂中国”为何仍热度不减,依旧是全世界热衷讨论的话题?解读中国,又为何总能让世界“常读常新”?

  十年间,世界从寻找“中国机遇”到寻求“中国方案”。就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办前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会议举办地广州接连举办了两场备受世界关注的活动:一是在全球需求疲软之势下,举办第134届广交会,参展人数创新高,出口成交再增长;二是举办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超过120家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境外企业达成投资贸易项目总金额超2.24万亿元。

  两场盛会数据“逆势上涨”,足以证明环球并非“同此凉热”,同时也在互相印证这样一个事实: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外部环境,中国依然机遇无限。

  全球企业家、投资者敏锐感知、用脚投票选择中国。政治家、学者们则通过观察趋势与方向,迫切地需要拨云见日、寻找中国稳中求进、逆势增长的发展真谛。

  世界之问,中国躬身时代,以实践作答。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以变应变:这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升到18%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明两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接近1/3;还取得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个十年在哪里?向何处?过去中国带给世界的机遇已然提供了最好的路径参考。今天,认真聆听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之下的“中国方案”,世界各国更愿意在读懂中国的同时,透过中国、借助中国“读懂世界”。

  从到中国寻找机遇,如今到中国寻找发展良方,这或许是与会者们“不远万里虚前席”的重要原因。

  十年间,世界从“走近中国”到“需要中国”。就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行期间,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广州南沙举行。两场高规格国际会议不约而同选择同一举办地的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世界走近中国的渴望。

  这种走近,早已超越了对中国浅尝辄止的了解。仅从今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主题可见一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这其中,不仅仅饱含着世界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下,中国新作为的新期待。更有着在风高浪急里,世界各国希望与中国相向而行乃至同舟共济的现实需求。

  这十年,中国发展成就与世界共享有目共睹: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帮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这样的成果规模、发展速度,在全球人类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影响巨大,惠及全世界。”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会长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关注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惠及全球人民,且追求各方共赢。十年间,中国在与世界相向而行、互惠共享中,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价值认可”。无论会场内外,对中国的需要,恰恰是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言论的高度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更加凸显。

  十年间,世界从“理解中国”到“读懂中国”。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而“相知”正是最难。

  美国政治家塞缪尔·亨廷顿曾用“文明冲突论”来描述冷战后不同的文明之间的冲突难以调和。这与中国“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念相去甚远。

  “中国和国际上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严重存在着‘读懂赤字’,是不利于相互之间的战略互信的。”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更是在本届大会的主旨演讲上表达了自己的忧思。

  因此,“读懂中国”不妨从“理解中国”开始。“理解中国”则不妨从眼前的粤港澳大湾区开始:过去四年多时间,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打破“小院高墙”,主动与全球经济接轨,因而制度创新之力迸发,也吸引着全球创业者纷至沓来。也成为中国现代化在岭南大地的生动注脚。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今天,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致贺信中指出。

  从广东,到大湾区,再到中国。一场场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实践正在我们面前发生,正在鲜明地向人们阐释、宣示中国的理念——独善其身并非中国的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中美关系是有巨大潜力的,81%的普通美国受访者对中国人的感情是喜欢或者是中立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名誉主席、亚洲协会全球主席约翰·桑顿在会上向我们表达了新时代加强中美关系的良好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惠及世界的,中国在不断为推动全球经济繁荣发展创造机会。”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马丁·雅克高度期待“中国式现代化”今后将为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理解中国,从而读懂中国。

  时代是思想之母。走出会场,从结束不久的第134届广交会,到正在举行的2023从都国际论坛,“走读中国”正愈发成为全球人士深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读懂中国”的澎湃趋势。今天,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读懂中国”关乎世界的当下,更关乎世界的未来,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无论是坐而论道,还是起而行之。无论躬身参与者,还是见证者,都在成为“读懂中国”的践行者,奔赴着下一个“十年之约”。(总台记者 郭翔宇 林丽丽)

【编辑:朱延静】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镜观·回响丨东北加快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

向智能,加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今年,国家将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到2025年我国70%以上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易鹏飞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孙玉菡当日出席电台节目后会见传媒时表示,马来西亚有众多华侨和华裔聚居,两文三语俱佳者多,适合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因此是人才办外访吸引人才来港的好选择。他又提到,特区政府会开始制订前往欧洲吸引人才的计划。

黑龙江:11项“办好一件事”公安事项上线运行

“和”,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是读懂今日中国与世界相处之道的密码。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推动人类社会朝着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文明互鉴的正确方向不断迈进。

太平洋岛国“汉语+海事业务”实训项目在福建开班

82年后的4月19日,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一行走进汪村村新塘山石室,看到了精心布置的用餐和休息场景,墙上投影了“我从来没遇到过像他们这样真诚、爽快、朴实的好人,而且他们已经打了5年的仗了”等摘自美国飞行员们日记中的话语,久久伫立。据了解,这里曾先后集中了5号、11号、12号和14号四组机组的51位突袭队员,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椰子飘香 机遇共享(进博会故事)

弱电项目工程部长王兴康表示:“热滑节点要求弱电系统4月底完成无线系统覆盖,通信专业克服了临时电不稳定、主干光缆敷设路径受阻等外部条件的多方制约,项目团队提前筹划组网方案,经过一天两夜的努力,在25日完成了先行段传输系统组网工作,并在之后完成了专用无线、公专电话等子系统调试,保障了列车上线的必要条件。”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